为深入筑牢“总师型”人才理想信念根基,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组织师生赴延安开展“三个一”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在为期两天的沉浸式学习中,师生沿着革命足迹感悟精神力量,以延安精神筑牢信仰根基,强化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
车轮滚滚向圣地,初心熠熠启新程。 在前往延安的红色专列上,此次实践教育的序幕已提前拉开。车厢内气氛热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强军战歌》等铿锵旋律接连唱响,师生们用歌声表达对革命圣地的向往与崇敬;学生们倾情演绎相声《到延安去》,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青年奔赴延安、追求光明的历史故事,引发阵阵掌声。航海学院学生党建主管王夏荷在列车中开展了一堂题为《延安精神在代代青年人的接续奋斗中永放光芒》的微党课,她结合党史与现实,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延安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引导同学们在旅途中提前感悟红色精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
寻迹红色热土,感悟精神伟力。 9月27日中午,实践团队顺利抵达延安,在这片孕育中国革命的圣地上,开启了沉浸式红色探访之旅。首站杨家岭革命旧址中,中央大礼堂在苍松翠柏的环抱间巍然矗立,礼堂内陈设如旧,仿佛仍在回响着中共七大时指引方向的历史强音。随后,师生们走进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曾经居住的窑洞,目睹简朴至极的生活用具,真切感受到艰苦岁月里共产党人那份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大家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和具象的理解。


踏暮色而访枣园,仰前辈以悟初心。 暮色渐染之际,实践团队抵达枣园革命旧址,在这片见证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土地上继续追寻红色记忆。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曹峰以《延安窑洞里面有马列主义》为题开展现场教学,他深情讲述,生动阐释了小小窑洞与中国革命伟业的内在联结,指出这方寸之地正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与理论创新的鲜活印记。在五大书记雕像前,师生肃立凝望,感悟伟人风采;步入毛泽东、周恩来曾经工作生活的旧居,朴素的办公桌椅与生活用品静静陈列,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革命家们在艰苦岁月中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坚定的理想信念。这段探访让师生对延安精神的内涵有了更为真切的体悟。


光影流转忆峥嵘,薪火相传启新程。 当晚,师生在圣地大剧院观看红色话剧《延安保育院》。“回家、成长、转移、东渡”四幕剧情,艺术再现了革命后代的成长历程,展现了烽火岁月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崇高情怀,师生们深受触动,热泪盈眶。随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薛琳教授讲授《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专题党课,系统梳理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理论创新。师生们纷纷表示,从感人剧情到厚重党史,这是一次从情感共鸣到精神淬炼的升华,更加坚定了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以专业报效祖国的信念与决心。

步入历史长廊,感悟家国情怀。 实践队走进延安革命纪念馆。在1.43万平方米的恢弘展陈中,2500余件珍贵文物与1400余张历史照片,共同构筑起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长廊。师生们驻足凝视,透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影像,仿佛穿越时空,重回那段烽火硝烟、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事业展现出的坚定信念与英勇无畏。
随后,团队转至王家坪革命旧址,聆听冉春嫚研究员主讲的《毛泽东与毛岸英的家国情怀》现场党课。课程以父子两代人的精神传承为主线,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跨越时空、矢志不渝的初心与使命。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在场师生无不动容,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家”与“大家”、“亲情”与“信仰”之间深刻关系的理解




寻根抗大铸魂地,砥砺报国赤子心。 当师生走进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纪念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将实践学习引向深入。跟随着“抗大创建与发展”“抗大精神永放光芒”两条主题展线,泛黄的文献、斑驳的武器与珍贵的历史照片次第呈现,无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却又热血激昂的办学岁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抗大精神,穿越时空,鲜活地呈现在师生面前,带来深深的思想震撼。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学风带回校园、融入科研,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新时代“抗大式”的智慧与力量。


熔铸初心于红色沃土,践履担当向蓝色海洋。 此次教育实践通过旧址寻访、现场讲授、专题党课与情景体验的多元融合,成功构建起沉浸式、立体化的红色育人体系。师生们一致认为,这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大家坚定表示,要将延安精神内化为攻坚克难、科研报国的强大动力,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新征程中,勇担“总师型”人才的时代使命,让红色基因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焕发新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