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扬奋斗青春,见证伟大时代
——在2023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航海学院院长 潘 光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亲爱的2023届研究生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今天是同学们即将结束自己在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研究生学习生活,进入人生新阶段的重要时刻,我谨代表航海学院全体教职工向顺利完成学业的2023届研究生毕业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悉心栽培你们的老师、全力支持你们的父母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我们为你们感到自豪,更为你们感到荣耀!
三年前,你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未来的向往,相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三年来,你们脚踏实地、潜心钻研、孜孜以求,逐渐成长为学识渊博、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优秀研究生。回首过去三年,我们无比感慨,时光飞逝如电,如白驹过隙。我们见证了你们的成长和进步;我们欣喜地看到:你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我们自豪地看到:你们已从一个青涩少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
同时,学院也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科研方面,学院2022年科研到款突破4亿元大关,创历史新高。牵头重大亿级专项1项,牵头重点研发计划2项,173计划重点项目2项,牵头千万级重大项目7项,国基金标志性项目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其中重点1项、联合重点3项、面上14项、青年5项、国际交流项目1项,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项等多项荣誉;并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实验室汉江实验室、国防科技创新中心清江实验室等,进一步完善了科研平台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海洋研究院的论证和建设,西北工业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并顺利召开成立大会,进一步加强航海特色建设,拓展海洋学科,汇聚优秀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校与海洋学科的交叉发展。
围绕学科发展与建设,学院主办2022船舶与海洋工程高峰论坛、2022兵器科学与技术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CFD会议、第四届空泡流动研究进展与发展方向研讨会、第一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会议、船海工程与模式识别交叉学科论坛等10余场颇具规模的学术会议和论坛,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教学方面,学院培养的博士毕业生获得中国兵工学会、中国造船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在读博士生申请到校博士论文创新基金7项。
师资方面,新增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人,国家级引进类青年人才2人,客座教授2人,客座研究员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引进类青年人才项目2人等。
以上的成绩,离不开各位同学的参与,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你们积极参加竞赛并为学院取得了一系列荣誉。你们取得了第十一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线上赛国家级一等奖;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水下能源动力单项赛金奖;第十七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西北赛区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省省赛金奖;你们积极参与学校、学院组织的活动,在文化活动、体育运动中处处能看到海院学子的身影。
同学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对高等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和重要决策,推动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高校培养人才、开展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擘画了新时代前进的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西北工业大学用“四个行动计划”100条举措全面详细地指导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其中《一流研究生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更是进一步深化研究生人才培养改革、进一步健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增强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认识。
航海学院对标“四个行动计划”目标要求,将服务需求作为根本导向,将提高质量作为根本要求,将追求卓越作为根本目标,高度重视,扎实推进;聚焦重点,精准发力;深入调研,凝练提升,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学院招生宣传常态化:我作为学院院长做客360教育在线直播间,开展研究生招生专场宣讲活动,近10000人在线观看;学院领导、知名教授、各学科招生负责人带队赴多所大学开展招生宣传工作;研究生录取工作再创新高:首次与中国船舶集团开展同等学力研究生专项班联合培养,首次实施学术型博士“申请-考核”制招生;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导师准入机制,2022年新增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14人等。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为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贡献力量,而在座的你们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艰苦奋斗,顺利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是我们的骄傲!
同学们,回顾过去,经历了新冠疫情考验的你们,是“特殊”的一届,不再随意进出的校门,不再熙熙攘攘的校园,不再呼朋唤友的相聚,都让你们度过了和往届不同的研究生生涯。我要感谢你们,感谢你们遵守学校疫情管理规定,在核酸检测、收集数据、反馈情况时展现了海院学子风采,为学校“零感染”贡献力量。感谢你们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和老师一起在“大白”服务、搬运物资、保障后勤、疫情帮扶、心理疏导等方面冲在一线。硕士研究生教导员陈依民老师新校区值班结束后没有立刻回家,而是选择留守保障学生生活学习,当学院想办法补充力量轮换时,陈依民老师表示自己还可以坚持。博士研究生教导员张晓燕老师、牛云老师深入学生宿舍,第一时间了解学生情况,全力满足学生需求。“以学生为根”是我们刻在心中的信念,感谢你们所有人做出的贡献。
同学们,无论进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你们即将踏入人生下一阶段,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昂首阔步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中华民族青年一代的你们,肩负着伟大的历史时代使命,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对即将踏上全新人生之路的你们提几点希望吧。
一是要心怀“国之大者”,立家国天下之志。
回首一百年前的旧中国,国家蒙难、人民受辱,侵略者在北京一把火烧光了中国“天朝上国”美梦,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进了“万园之园”烧杀抢掠,至今仍旧有很多国宝流失海外不能回家。家国飘摇,乱世中国家民族的前途尚未可知,但是就有那么一群年轻人,胸怀着家国天下的梦想,高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奔走在中华大地上,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书写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大厅里,摆放着一件国家一级文物,编号0001,它就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李大钊就义的绞刑架。1927年4月28日,北京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李大钊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奉系军阀张作霖秘密绞杀,李大钊第一个登上绞刑台,没有犹豫更没有畏惧,慷慨赴义。当天处刑的二十人中,第一个登上绞刑台的李大钊“形色未变,从容就义。”就义前高喊“灵魂不死,革命不死”的李大钊,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他身上体现出的时刻牵挂国家兴亡、时刻不忘人民疾苦并为之奋斗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提倡。”
胸中有家国,航海学院也是如此。学院建院之初即为解决国家急需,建强国防事业,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承担国家使命与责任,开始筹建普通高校中唯一的水中兵器系,当时全国水中兵器尚没有基础,更何况西北地区?全系师生齐聚一心,在消化吸收国际相关研究成果和频繁外出学习调研的基础上,日以继夜总结问题、总结经验,建立起了专业体系,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奠定了基础,实现了零的突破。正是他们身上的立志报国、时不我待的责任担当与家国情怀,让他们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里,能时刻把握住心中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同学们,当今中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时期交汇点上,机遇珍贵,可大有作为,对于青年一代的你们,正是大展拳脚的好时机。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催生新作为。希望你们牢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人民至上。胸中有丘壑,眼中有山河,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困难所阻,不为得失计筹,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二是要坚定矢志奋斗,明永不言弃之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片坦途不是人生,一帆风顺驶不向大海,困难常有,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它并坚定矢志奋斗的决心。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发奋自省,向上的路途并不好走,但一旦决定,就要不言弃、不放弃、不退缩,排除万难,勇攀高峰。
跟大家讲讲航海学院水下航行器团队的故事吧,团队是我校“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起步时条件并不宽裕,在壮大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无数影响到团队存亡的“生死”时刻,人员短缺、资金短缺、实验停摆,一个一个都是无形的手试图将团队扼杀在发展路途中。
团队师生历经数个新校区水池从清晨到凌晨的奋战、国庆假期湖北水布垭湖试基地的坚守等困难,通宵熬夜是常态,师生经常伴随凌晨5点的夜风还奔波在实验路上。最终成功研制10~700公斤系列化仿蝠鲼柔体潜水器,完成全球首例500公斤级仿生潜器1025米大深度滑扑一体航行试验及应用,解决了目前传统水下航行器长航程高机动难兼顾的卡脖子问题,实现“0到1”“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使我国的仿生潜水器研究步入世界先进行列,助力我国新型自主水下装备取得突破性进展,新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得造船工程学会历史上首个技术发明特等奖。
以团队故事为原型的西工大原创话剧《大国之蓝》前段时间进行了首次校内试验,学校领导和徐德民院士及夫人以及师生代表200余人共同观看了演出,反响热烈,看到最后我彷佛又回到了当初团队艰苦创业的岁月,“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很多发展与成就,都是在攻坚克难中才能实现,常怀不断进取之心,不惧艰难险阻,“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凡事要有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才能一次次在艰难的风雨吹打中重生站立。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事业是踏实干出来的,只有务实肯干,脚踏实地,才能在机会来临的时候第一时间发现并紧紧抓住,在信息化和快节奏的今天,不要着急“变现”,更无须理会放弃成长选择所谓“捷径”的人,人生中所有礼物都早被标注了价格,现在的一时享乐会注定将来的人生高度不同。要做大事,需沉下气、定下心、稳住神。
三是要担当时代之责,成顶天立地大事。
作为新时代的高层次人才,你们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敢“亮剑”的精神,要有“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的自信,要有“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要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
航海学院作为牵头单位,主持论证某深远海领域经费体量最大的项目,也是整个西工大有史以来体量最大的单体科研项目。在2022年整个项目论证过程中,团队师生展现了高度的团结和自信,充满“我可以”的气魄,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时不我待感,毫不犹豫扛起责任。在项目论证期间,由于疫情影响,西安-北京来往不方便。师生长期驻扎在北京,最长记录是32天,去的时候是穿着羽绒服,回来时临时去超市买的衬衣、薄裤。项目立项后,团队很多成员由于劳累过度,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有的老师住院疗养了整整一周。团队的研究生同学充分展现了工大学子、海院学子的担当,全程参与项目的论证、方案设计等工作,在创新大厦23楼集中办公期间,经常熬夜到一两点。在项目合同谈判前夕,相关学生甚至连续加班1周,在12点前没有离开办公室。
激扬奋斗青春,见证伟大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同学们,你们有幸赶上了这个伟大的时代,生逢其时,正当大有作为。未来的二三十年是你们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期。希望你们抓住这宝贵的机会,以无畏的气势和绝大的勇气,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撸起袖子加油干,踏踏实实往前走,勇敢战胜前进征程上的一切未知挑战,去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海洋梦”,让强国梦在你们手中变为美好的现实。
同学们,诗人泰戈尔说:“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无论你们身处何地,身居何位,请你们相信,在前进的路上,母校会一直关注、支持、祝福你们。希望你们将牢记“公诚勇毅”校训、“三实一新”校风,牢记“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海”精神,走向人生广阔舞台,带着工大海院学子身份的骄傲,迈上人生灿烂征途的新起点!心之所往,一路繁花似锦,行之所至,万里星河璀璨。
作为老师,作为院长,我非常高兴也非常荣幸能够陪伴你们度过研究生岁月这段人生中的重要时光,衷心祝愿你们翱翔九天,前程似锦!祝愿你们生活幸福,阖家美满!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名句为你们送别: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请大家接续奋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