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世界海洋日),于友谊校区勇字楼,中国工程院院士马远良教授做客首期“翱翔会客厅”,与同学们进行对话交流,分享了“大智大勇书写水声世界”的传奇故事,共百余名学生线上聆听。本次活动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学生处)、离退休党委(离退休处)主办,航海学院承办。

马院士从水声学科发展、历史沿革等方面向同学们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勉励大家:在海陆空天一体化的时代,不但要把没有的变为有、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还要把认知的边界推向远方,把知识和聪明才智转变为社会财富。他讲到,“无论是学习还是搞科研,都要专心,要心无旁骛,钻进去,废寝忘食,将来才可以有所成就。”最后,马院士给同学们赠言:近看小山大,远看大山小,从近走到远,目光日日高。

马院士轻松诙谐的分享让同学们感到十分亲切,也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教师身上所焕发出的“航海”精神,更加坚定了同学们发扬“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海”精神的决心。马院士鼓励同学们要带着先辈们的期望继续拼搏奋斗,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在祖国海洋强国事业上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
“翱翔会客厅”简介:
“翱翔会客厅”作为翱翔系列报告新增的全新栏目,以“高频次、小范围、深交流”为宗旨,请嘉宾走下讲台、走近身旁,形成零距离的“思想广场”,将嘉宾阐释作为“开场白”,生动解读、激发灵感,将交流互动作为重点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思想碰撞。栏目紧密围绕同学们现实关注,广泛邀请名家、模范人物、学者、青年榜样等线上线下相结合做客翱翔会客厅,每期面向全校学生招募遴选30位左右“好客的西瓜籽”(线下场),通过主讲人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对话,活跃校园学术文化氛围,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学生感言:
对话学生向峻雨: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和马院士面对面交流,马院士非常耐心且以充沛饱满的热情为我们讲述了他在西北工学院和哈军工插班学习的经历、完成重大项目科研攻关背后的故事、学院和学科建设发展的历程。其中我对于马远良院士多次提到的寿松涛老校长的话——“心无旁骛努力学习,钻进去做到废寝忘食”非常难忘!这其中饱含着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对年轻一代的希望与嘱托!最后马远良院士对青年学生的寄语让我们受益匪浅!
对话学生左研博:聆听了马院士的故事,让我更加感受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他们勇敢开拓、执着追求、不畏艰险、努力攀登、培养新人、奋斗不止,让我对“敢为人先、攻坚克难、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航海”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体会与感悟。我们青年一代,一定会敢担当、能担当、担当好,为祖国社会主义国防建设事业添砖加瓦,谱写青春之新华章!
航海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的张新盛同学:响应国家发展的号召,当国家把研究任务下达到西工大时,马院士敢于站出来,带领同伴们不畏艰苦,攻坚克难,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通过了技术鉴定和国家级设计定型,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成为国内航空声纳领域的奠基人,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勇于承担,不畏艰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航海学院学生第十八党支部的李炎桦同学:没有任何伟大的事业不是诞生于艰难困苦的。在马院士归国之时,国内的水声学领域相对于国际是一片不折不扣的沙漠,与之相对的是国家对水声迅速发展的需要,这山一般的巨大压力是足以将任何意志不坚定的人给整个压垮的,但马院士没有。即使条件艰难、人才稀缺,马院士也坚信事在人为,倾尽全部心血到国家的水声建设中,“事事靠自己”是马院士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将会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航海学院学生第十八党支部的丁新宇同学:马远良院士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在水声学发展开始阶段,克服艰苦条件和起步较晚的大环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令我受益匪浅,让我对水声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大的热情,让我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奉献力量的信念,为海洋科学,为水声努力奋斗、永不止步的决心。
审核:孙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