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至11月5日,“海洋工程”大类新生研讨课《走向深蓝》第4-7讲继续开讲。分别由马远良院士、严卫生、张效民、陈克安四位教授主讲。
10月15日上午,严卫生老师为海院大一新生带来第4讲,主要介绍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水下作业机器人。
课程伊始,严老师从信息工程专业概况切入。之后,严老师从毕业要求、学制与学位授予、学分与学时等方面,向学子们介绍了信息工程专业的整体情况。
在课程第二部分水下作业机器人介绍中,严老师从智能机器人的需求背景出发,讲述了机器人的技术特征,向学子们介绍了水下机器人的定义、分类、主要应用领域与关键技术。严老师尤其强调,水下机器人有广阔和丰富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大深度的环境下,拥有复合运动能力、复杂环境下的自主能力、人工智能的水下机器人,可以完成灵巧敏捷作业,多栖性可以扩大应用范围,增加更多可能性。
随后,严老师对学子们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要高度重视基础学科的学习,勤学苦练工程学科的基本技能,提高动手能力,了解最新科研动向,保持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并善于思考、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一步一脚印,充实度过大学时光。
课程最后,严老师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天道酬勤、思者常新;博观约取,厚继勃发;心如止水,气贯常虹;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10月22日上午,马远良院士为海院学子们带来了一场高水平、内容丰富的课程,让学子们切身体会深蓝魅力、走进海洋世界。
“深蓝是什么?为什么要感受深蓝?”马远良院士的声音回响在长安校区教西D101教室里,教室座无虚席,航海学院大一学子认真聆听马院士带来的“海洋工程”大类新生研讨课《走向深蓝》系列课程第5讲。
10月29日上午,“海洋工程”大类新生研讨课《走向深蓝》系列课程第6讲开讲,此次课程由张效民教授主讲,课程主题为“水中检测与识别技术”。
课程伊始,张老师介绍了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节课程主要从“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的作用和地位、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发展现状、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发展现状、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发展趋势”四方面全面介绍水中检测与识别技术。
“就像人有视觉、嗅觉、听觉、味觉等,水下信号检测系统也是如此,有光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而水下信号识别系统就如人的大脑系统。”张老师通过生动的比喻解开了本堂课的序幕,学生们看着屏幕上的图形,对课程内容兴致勃勃。
张老师通过丰富的图片的向同学们介绍了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发展现状。水下信号检测与识别技术具有多方面的发展趋势,仿生探测技术、组网探测技术、复合探测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课程最后,张老师谆谆叮嘱,希望同学们珍惜年华,在有限的四年本科学习时光中找到自己的目标,为梦想奋斗的时光是最有价值的时光。
11月5日,走向深蓝第7讲中,陈克安教授带来“奇妙的声音世界”,带领学子们走入水下声音的殿堂。
陈老师从水下物理场和水下物理场的作用距离角度,讲述声波是目前唯一已知的水下远距离信息传输的有效载体。同时通过生动的案例、多方面的比较、类比来展示声音的奇妙之处。
随后进入正式的课程内容讲述,陈老师从奇妙无比的声学效应、不可思议的听觉感知、“以毒攻毒”的降噪大发、讨论与展望四个方面展开,分别从会拐弯的声音到威猛无比的声波武器,从我们身边的听觉效应到听觉定位与仿生,从传奇发明家“Paul Leug”到降噪新法全面讲述介绍了声音世界的奥秘。陈老师幽默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跟随陈老师的讲述仔细聆听,认真记录。
课程最后,陈老师介绍了未来的声学技术,未来声学技术以“隐身至无形”的水下航行器、“梦幻至真”的智能声学、“舒适至极”的振声环境为趋势,以人为本、学科交叉、技术融合是大的发展趋势,是科研发展新方向。
审核:孙华强 曾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