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本科生培养 >> 工作动态 >> 正文
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 | 航海学院优秀课程思政案例(第1期)——《海洋工程概论》
发布时间:2022-03-16     作者:戚茜   分享到:

编者按:

有人说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地方

有人说课堂是获得成长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

神圣的课堂

是树立远大理想

弘扬时代精神的舞台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航海学院在教育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精神和“西北工业大学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行动计划”(30条)的指引下,近年来紧扣“培根铸魂 启智润心”主题,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尤其是在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形成了“门门有思政,人人有思政”的局面。同时,依托学院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和教师教学研究与发展分中心,通过“扬帆启航之思政专家讲思政”、“扬帆启航之航海人讲思政”、“青年教师发展与成长”沙龙、“扬帆启航”教学沙龙等系列活动,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培训、经验分享与交流研讨。

自2020年开始,在学校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和学院自筹经费的资助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素材案例库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形成具有航海学院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汇编,并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首批案例库包含102门课程的思政案例素材。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广大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自即日起遴选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进行展示。

本期展示的课程《海洋工程概论》(负责人:潘光教授)是海洋工程类本科生的大类平台课,在海洋行业是一门新兴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知识点新,突出海洋工程技术的应用性和前沿性,重点介绍支撑性海洋技术和使能性海洋技术。该课程充分发挥航海学院科研资源优势,实现科研成果、科研精神进课堂,将科技前沿知识和优秀成果融入教学,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工科人才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

《海洋工程概论》课程以培养“面向新时代、面向海洋强国,培育具有家国情怀和行业理想的一流拔尖创新人才”为育人导向,以“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指导思想,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行业发展状况嵌入价值引领,全面推进以提升思政育人质量为目标的大类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期实现“思政”与“专业”的“基因式”融合。

叱咤海疆铸铁拳,打造海军杀手锏

《海洋工程概论》中的“军事应用中的无人水下航行器”部分结合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定义、分类、在国家海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将徐德民院士提出要研制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科研历程融入其中,重点阐述无人水下航行器对国家海防的重要意义。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解决国家急需,不计报酬、不计回报,有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一项开始不被看好的事业。“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团队创始人经常说的话。没有说出口的是,“就算摔进河里,也要站起来继续”。这是一种怎样的忘我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牺牲精神。这个团队,就是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水下航行器团队,这位创始人,就是徐德民院士。



  徐德民院士

  徐德民院士常年从事航海工程教育,开展了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卓有成就的研制工作;带领团队研制成功了三种新型水下航行器,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1956 年,成绩优异的徐德民被推荐考入了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航海专业。从那时起到2021 年,徐德民在西北工业大学已经度过了65 载岁月。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内陆的陕西娃,徐德民刚刚学习航海专业时,对所学知识一无所知。他只是从课本上得知,近代以来,侵略者往往都是首先从海上对我国发动进攻的,所以加强海防建设对国家非常重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深入地研究,徐德民逐渐喜欢、热爱上了航海专业,并立志为祖国的航海事业奋斗一生。

迎难而上,勇于担当

《海洋工程概论》中的“海洋工程与技术的发展历程”部分结合典型海洋装备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美国将先进的水下航行器列为对我国禁售产品清单,将徐德民院士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以及对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感穿插其中,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1960 年,徐德民作为预备教师留校工作。一个偶然的契机,徐德民和自主水下航行器结了缘。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国急需自主研发一种水下航行器,而在此之前,我国完全没有研发、生产这一产品的先例。上级安排西工大承担其中一项关键系统的研制,并要求在两年之内拿出初期可行性方案。而期间由于历史原因,一年的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眼看离最后期限只有一年时间了。就在此时,作为青年教师的徐德民被指定为这项任务的负责人。“在此之前,我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种关键技术的研究。但是,这是上级的命令,我不能拒绝。”徐德民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在他的申请之下,学校将声纳、自导、电子等相关专业的教师调集组成一个研究团队,由30岁出头的徐德民担任负责人。

不怕困难,攻克难题

这项从未在中国开展过的研究从此迈出了第一步。完全自主创新的项目,要在一年内拿出可行性研究方案,团队压力巨大。倒排进度、制定计划,日夜加班加点,徐德民和队员们扛起了肩上的重任。“没有星期天,也没有白天晚上。”为了赶进度,大家拼命工作。工厂来不及加工器材零件,他们就亲自下工厂,和工人一起干。

紧迫的不仅是时间,还有研究经费。实验中需要用到大功率晶体管。当时,我国刚刚开始大功率晶体管的试制工作,制作的晶体管不仅性能不稳定,而且价格昂贵。那时,徐德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58.5元,而一个晶体管近300元。当在实验中烧毁了两个晶体管后,承担这项实验的老师便不敢再继续试了。“实验一定要继续,不要怕,要仔细,管子再烧坏由我负责!”徐德民鼓励大家说。就这样,暂停的实验又开始了。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不再出现烧坏管子的现象了。

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团队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回想起这段经历,徐德民说:“那时大家都很年轻,抱着极大的爱国热情,工作特别积极。”

勇于创新,不断挑战

《海洋工程概论》中的“无人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部分结合无人水下航行器外形设计、导航控制、路径规划、感知识别等,融入徐德民院士提出的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新方案,并解决了增大航程、精确定位和运载能力等关键技术。

有了前期的研究经验,上世纪70年代初,当看到水下航行器在国家未来海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考虑到我国科技水平与先进国家存在的差距后,徐德民首先提出:要研制一种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并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论证和原理样机设计等重要技术工作。

经过不懈努力,徐德民成功突破了关键技术,使航行器的速度等主要性能显著提高。同时,他还开创了我国水下自航器控制系统采用电子技术的新局面,这项成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创性,是我国在水下自航器控制技术方面的重要突破。1985 年,此新型水下自航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团结一心,迈步向前

研究有所斩获之后,徐德民便着力打造西工大的水下航行器研究团队。上世纪80年代,他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水下自航器控制系统数字式半实物仿真实验室;90年代初,他提出建设“水下信息与控制”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并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97 年至2021年,实验室已投入运行20余年。

徐德民先后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自主水下航行器三通道计算机控制系统试验样机、非线性反馈控制系统工程样机,并分别于1992年和1993年荣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还完成了“八五”重点项目“多时变参量变质量体系控制研究”,建立了水下自航器多时变参量动力学模型,提出4种新的鲁棒控制方法,并于1996年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勇于创新、不断挑战”,徐德民深知,在国外先进武器研究资料对我们封锁,试验设备无法买到的艰难环境中,勇于创新、不断挑战的精神尤为重要。“心怀大局、默默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作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徐德民始终认为,科学工作者为国家富强做贡献是自己应有的责任。

创新和责任,这两个铭刻在徐德民灵魂深处的词汇,是他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西工大精神”代代传承的体现。

航海学院瞄准“红色烙印、蓝色情怀”的行业卓越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将充分发挥学院在国防和海洋科技领域的独特优势,不断深入挖掘思政教育教学资源,总结课程思政典型经验和做法,找准“切入点”、“动情点”和“融合点”。同时将继续完善渠道多元、形式多样、内容详实、内涵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素材库,为夯实立德树人过程和课程思政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真正融入提供重要的支撑。


审核:孙华强 曾向阳